2025年8月14-15日,NGDx2025诊断技术创新大会将在杭州和达希尔顿逸林酒店隆重召开!本届大会聚焦肿瘤精准诊疗前沿,汇聚众多行业专家与科研精英。在“肿瘤预后与复发监控专场”中,艾沐蒽生物科技学术部总监范林洋博士聚焦于“免疫组研究应用于血液肿瘤和实体瘤MRD研究”为题进行了分享。
在此次专场分享中,范林洋博士指出,T细胞受体(TCR)和B细胞受体(BCR)是免疫系统识别肿瘤抗原的“核心钥匙”,其身份认证严格遵循三大生物学原则:
-
唯一性原则:每个成熟T/B细胞仅表达一种独特的受体基因(即“一个细胞,一个受体”);
-
同步性原则:受体基因在细胞复制时同步扩增,确保子代细胞保留相同的抗原识别能力;
-
功能性原则:受体的多样性直接关联其识别特定肿瘤抗原的能力,是免疫应答的生物学基础。
基于这三大原则,TCR/BCR的克隆型(即特定受体基因序列的组合)可作为肿瘤细胞的“免疫身份证”——肿瘤存在时会驱动免疫系统特异性扩增针对肿瘤抗原的T/B细胞克隆,这些克隆的动态变化(如数量、丰度、序列特征)能精准反映肿瘤状态。
无论是血液肿瘤还是实体肿瘤,异常扩增的T/B细胞克隆均可作为“分子标签”:
-
鉴定肿瘤相关克隆:识别并锁定与肿瘤发生发展相关的特异性TCR/BCR序列;
-
微小残留病灶(MRD)监测:通过追踪这些克隆在治疗过程中的丰度变化,实现超灵敏的复发风险预警。
范林洋博士特别指出,新研究揭示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肿瘤克隆序列具有高度个体独有性,这意味着精准监测需要足够的测序数据量(如UAS,Unique Antigen Sequence)来确保检测的灵敏度与特异性。
此外范林洋博士分享了关键发现:
-
TCR多样性与疗效正相关:TCR多样性越高,识别肿瘤抗原的概率越高,疗效好的人群部分TCR序列比例会快速增加。
-
肿瘤抗原特异性TCR的风险预测价值:治疗有效时其丰度会缓慢下降。
基于上述科学发现,艾沐蒽推出了T-Classifier®肿瘤早筛产品管线,其核心优势在于:
-
以早期肿瘤样本为建模基础:确保模型训练的准确性与临床相关性;
-
高准确率:结合先进算法与高质量数据,实现高灵敏度与特异性的克隆识别;
-
无创便捷:采用外周血液作为样本来源,实现“液体活检”,降低患者负担;
-
可扩展性:未来计划整合大规模免疫组库数据库,持续优化算法,推动技术降本增效,惠及更广泛患者。
范林洋博士也坦诚指出当前领域面临研究需自建标准体系、优化算法,面临样本量大及成本等挑战。为此,艾沐蒽正致力于自建标准体系、自研算法升级、技术路径优化,推动TCR/BCR技术从科研走向临床,从“可及”迈向“普惠”。

范林洋博士的分享,系统地揭示了TCR/BCR免疫组库技术在血液肿瘤与实体肿瘤诊疗中的共通逻辑与核心价值——即通过识别和追踪肿瘤相关的免疫克隆,实现从MRD监测到疗效预测的全周期管理。随着T-Classifier®肿瘤早筛等创新产品的不断迭代,我们相信,基于TCR/BCR的精准免疫监测,将为各类肿瘤的早筛、预后评估、复发监控及个体化治疗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开启肿瘤精准医疗的新篇章!
杭州艾沐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是国际前沿的专注于免疫驱动医学技术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创始人团队来自美国芝加哥大学,在2010年开始使用免疫组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开展各种疾病相关研究,于2016年通过自主研发,全国首家推出NGS-MRD血液肿瘤微小残留病(MRD)检测Seq-MRD®,荣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并授权泛生子使用。同时,公司拥有Immun-Traq®肿瘤治疗伴随诊断、Immun-Cheq® 免疫力测评以及ImmuHub®免疫组测序科研服务产品,并布局有基于AI机器学习算法的T-classifier®肿瘤早筛、单细胞测序、新抗原、TCR和抗体发现等平台管线。目前为止发表了50余篇论文,其中包括: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IF:158.5), Nature(IF:65),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IF:40), 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IF:24), Nature Communications (IF:17)等多篇高分杂志。公司构建几十项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为核心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为医院临床、生命科学研究、新药开发等提供解决方案和产品。艾沐蒽专注于通过解码适应性免疫系统来改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并致力于推进免疫驱动医学领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