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诊断是精准治疗的前提,而一些疾病依然存在诊断困难、鉴别模糊的临床困境,免疫组库有望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 “新型辅助诊断利器”。
发表于《Kidney International》(IF:12.6)的两篇重磅研究,共同证实了基于RNA的5`race BCR测序技术的精准诊断价值:它不仅能精准捕捉具有肾脏意义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MGRS)中的低水平致病性IG克隆,更改写了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伴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沉积(PGNMID)的分类认知,为该疾病诊疗带来范式革新。



该研究纳入16例经肾活检确诊MGRS的患者,通过和传统检测方法(蛋白电泳、免疫组化、流式等)比较,验证基于RNA的5`race建库方法的BCR测序技术检测低水平致病性IG克隆的灵敏度和有效性。

传统检测方法:11例患者骨髓免疫组化(IHC)均未检出克隆;12例骨髓流式细胞术仅5例检出相关克隆;部分患者血清/ 尿液免疫固定为阴性(5/16),或dFLC传统方法克隆检出率较低。
BCR测序:16例患者的骨髓样本均检测出与肾脏沉积Ig同型的优势克隆。

表1.lambda链相关性MGRS患者中传统检测方法和BCR测序结果的比较

表2.kappa链相关性MGRS患者中传统检测方法和BCR测序的比较
该研究还纳入了8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作为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MGRS组样本均有明显的优势克隆,频率范围为14%-86%。


该研究说明基于RNA的BCR测序技术对MGRS微小克隆的检测灵敏度显著高于传统方法,尤其适用于传统检测阴性或低水平致病性Ig的患者。克隆识别是靶向治疗的前提,该方法有助于筛选适合克隆靶向治疗的患者,另外对于MRD监测、疾病鉴别等也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纳入56例经肾活检确诊的PGNMID患者,通过5`race的BCR测序发现PGNMID具有异质性,以IgG3亚型为主的多数病例并非源于B细胞克隆性疾病,应排除在MGRS之外。

56例患者中,43名患者(77%)没有检测到与肾沉积物匹配的克隆(RM clone-),13名患者(23%)检测到与肾沉积物匹配的克隆(RM clone+)。

41例PGNMID IgG3型(33例IgG3κ,8例IgG3λ)患者中,仅有4例clone+(9.8%)(2例IgG3κ,2例IgG3λ)。IgM型clone+检出率为2/5(40%),IgA型clone+检出率为1/4(25%)。

注:黑点:kappa型;红点:lambda型
clone+组与clone-组临床特征有所不同:
-
clone-患者:确诊年龄更小,蛋白尿更严重,低补体血症发生率更低。
-
clone+患者:年龄更大,低补体血症更常见,血清/尿液单克隆 Ig 检出率高。

为比较clone+与clone-患者的肾小球沉积物成分差异,研究人员选取10例患者,对其肾脏样本进行了免疫荧光检测。3例clone+患者BCR测序检测到的单克隆V基因与免疫荧光检测结果相一致。而7例clone-的PGNMID-IgG3κ活检样本中,LC可变区抗体(包括Vκ1、Vκ2、Vκ3、Vκ4)均呈阳性染色。


该研究验证了PGNMID是异质性疾病,多数IgG3亚型病例源于寡克隆/多克隆肾毒性IgG3沉积,不应归于MGRS。作者建议将无明确克隆证据的病例命名为“单型(而非单克隆)沉积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准确分类有助于精准治疗,克隆阴性患者与克隆阳性患者临床特征差异明显,治疗策略也应差异化、个性化。
以上两篇研究表明,免疫组库测序以其超高灵敏度和序列解析优势,成为破解MGRS及PGNMID诊断困境的关键辅助工具。它不仅精准捕捉传统技术遗漏的微小致病克隆,为靶向治疗提供核心依据,更通过明确疾病克隆起源,助力疾病精准分型与分类修正,为这类复杂肾病的精准诊疗奠定坚实基础,彰显了新型测序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
Javaugue V, Pascal V, Bender S, et al. RNA-based immunoglobulin repertoire sequencing is a new tool for the management of monoclonal gammopathy of renal (kidney) significance. Kidney Int. 2022;101(2):331-337. doi:10.1016/j.kint.2021.10.017
-
Javaugue V, Pascal V, Nasr SH, et al. Revisiting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 with monoclonal immunoglobulin deposits through immunoglobulin repertoire sequencing. Kidney Int.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4, 2025. doi:10.1016/j.kint.2025.07.039

艾沐蒽专注于免疫组测序领域多年,开发的ImmuHub®技术平台方法全面,检测物种多样,建库方法具有灵活性,致力于为各大高校、医院、科研机构、企业等提供优良的科研服务。


ImmuHub®部分科研方向

ImmuHub®适用基因座

部分数据分析结果展示

杭州艾沐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是国际前沿的专注于免疫驱动医学技术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创始人团队来自美国芝加哥大学,在2010年开始使用免疫组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开展各种疾病相关研究,于2016年通过自主研发,全国首家推出NGS-MRD血液肿瘤微小残留病(MRD)检测Seq-MRD®,并授权泛生子使用。同时,公司拥有Immun-Traq®肿瘤治疗伴随诊断、Immun-Cheq® 免疫力测评以及ImmuHub®免疫组测序科研服务产品,并布局有基于AI机器学习算法的T-classifier®肿瘤早筛、单细胞测序、新抗原、TCR和抗体发现等平台管线。目前为止发表了50余篇论文,其中包括: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IF:158.5), The Lancet(IF:98.4), Nature(IF:65),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IF:40), 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IF:24), Nature Communications (IF:17)等多篇高分杂志。公司构建几十项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为核心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为医院临床、生命科学研究、新药开发等提供解决方案和产品。艾沐蒽专注于通过解码适应性免疫系统来改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并致力于推进免疫驱动医学领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