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细胞是免疫系统的核心成员,其表面的B细胞受体(BCR)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如同“雷达”般精准锁定病原体。然而,BCR基因的多样性高达1014种,传统技术难以全面解析其复杂性。BCR免疫组测序(BCR-Seq)应运而生,成为解锁B细胞功能、免疫应答机制及疾病关联的“金钥匙“。目前, BCR测序技术在肿瘤研究,免疫疾病诊断,疫苗发育和抗体药物发现等研究中广泛应用。
本期将介绍一下BCR-Seq的技术流程、优势、应用~
(图源来自网络)

BCR受体测序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靶向扩增后的BCR重链和轻链,全面解析BCR基因重排碱基序列,以及各序列的丰度,从而揭示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机制以及免疫球蛋白的多样性变化。具体流程如下:
(1)针对RNA样本,采用RNA+5′RACE+UMI的建库方法,使用特异性引物精准扩增BCR重链(IgH)或轻链(IgK/Igλ)的全长序列,RNA+5′ RACE+UMI建库方法可匹配多种测序模式:PE150/PE250/PE300, 并且可确保避免测序和扩增错误,还原数据的真实状态。

(2)针对DNA样本,采用DNA+多重的建库方法,是用特异性引物扩增BCR重链(IgH)或轻链(IgK/Igλ)的CDR3序列,DNA+多重只适用PE150测序模式。ImmuHub®BCR测序平台的DNA+多重方法,经过多次优化调整,尽可能减少了引物偏好性问题。


BCR测序技术依托Illumina/MGl/GeneMind/Salus等测序平台,结合数字PCR(dPCR)技术,将检测灵敏度提升至全新高度。传统Sanger测序对低丰度突变(如BCR-ABL融合基因)的识别率不足1%,而NGS技术可捕捉到频率低至0.1%的罕见突变,甚至精准定位BCR-ABL激酶区的微小变异,为血液肿瘤的早期耐药监测提供关键依据。
BCR测序可以揭示B细胞的克隆起源、多样性和动态变化,适用于跟踪疾病进展或治疗过程中抗体谱的变化,对于个性化医疗有重要价值。此外,BCR测序可以提供对抗体库的全面视图,帮助研究人员了解抗体的多样性和进化过程。
BCR测序与蛋白质组学(质谱技术)的联合应用,可同步解析抗体蛋白的表达水平与BCR基因谱,揭示体液免疫的动态调控机制。此外,整合TCR测序技术,能全面绘制T-B细胞互作网络,为感染、肿瘤及自身免疫病研究提供多维数据支撑。
Bulk BCR测序通过高通量解析B细胞受体库的多样性,在临床中成为精准医学的重要工具。其在血液肿瘤领域可识别恶性克隆、监测微小残留病灶(MRD),灵敏度达百万分之一,显著提升复发预警能力;在自身免疫病中能筛选致病性B细胞克隆,指导靶向治疗并评估疗效;在感染免疫方面可追踪中和抗体动态,解析疫苗应答机制;同时,通过整合免疫治疗数据(如PD-1抑制剂疗效预测、CAR-T靶点筛选),为个体化治疗提供分子依据。
尽管面临标准化与成本挑战,其高灵敏度、动态监测及多场景兼容性(如微量样本分析)已推动其在肿瘤、免疫疾病和感染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成为连接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的核心桥梁。
BCR-Seq(B细胞受体测序)通过解析B细胞受体的多样性、克隆动态及功能特征,已成为免疫学研究的关键技术,其应用涵盖以下核心领域:
- 发育轨迹解析:通过对不同发育阶段B细胞的BCR进行测序,可以阐明基因重排的规律和特征。例如,在骨髓中,BCR基因在未成熟B细胞中的重排处于初始阶段,随着细胞的发育和成熟,BCR基因的多样性逐渐增加。测序可以阐明BCR基因在每个阶段的特征,为深入了解骨髓B细胞的发育过程提供依据。
- BCR库多样性评估:量化健康人与疾病状态下的BCR库多样性(如克隆扩增、SHM频率),探索免疫稳态与异常的关系。
- 中和抗体挖掘:通过感染或疫苗接种后的BCR谱分析,筛选高亲和力、广谱中和抗体序列(如抗新冠病毒的IGHV3-53克隆型),加速治疗性抗体开发。
- 疫苗效力评估:通过追踪B细胞受体(BCR)库的多样性演变与亲和力成熟,BCR测序可精准评估疫苗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其通过量化克隆扩增程度、体细胞超突变(SHM)频率及抗原选择压力,揭示疫苗激活B细胞的能力。例如,有研究发现新冠mRNA疫苗免疫后,IGHV3-53/66克隆型占比提升5倍以上,且SHM位点集中于互补决定区(CDR3),提示强效中和抗体生成。
在自身免疫疾病中,致病性B细胞因BCR异常识别自身抗原(如核蛋白、细胞膜成分)而被激活,驱动炎症损伤和组织破坏。基于BCR-Seq的高灵敏度测序技术,可对患者外周血、病变组织中的B细胞进行多维度解析。
- 精准锁定“叛变”克隆:通过追踪BCR可变区的V(D)J基因使用偏好性、体细胞超突变(SHM)模式及克隆扩增特征,识别与疾病强相关的自身反应性B细胞克隆。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IGHV4-34基因片段编码的BCR克隆可通过分子模拟机制攻击双链DNA,其检出率与抗dsDNA抗体滴度及肾脏受累程度呈正相关。
- 动态监控治疗应答:在靶向B细胞疗法(如CD20单抗、BAFF抑制剂)干预后,BCR-Seq可量化致病性克隆的清除效率,结合B细胞库多样性恢复水平,为疗效评估提供分子标签。
- 瘤内B细胞功能研究:分析肿瘤浸润B细胞(TIL-B)的BCR特征,揭示其通过抗原呈递、分泌抗体或调控T细胞参与抗肿瘤免疫的机制。
- CAR-T/双抗开发:从肿瘤相关BCR中筛选特异性抗原靶点,设计下一代细胞疗法或双特异性抗体。

在探索免疫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过程中,研究人员时常面临样本量有限、获取难度大等挑战,尤其是在研究罕见疾病或特定组织中的B细胞时。针对这个临床样本稀缺或难以获取的情况,ImmuHub® 5’RaceUltra技术应势而生——其基于5’端无偏好性扩增策略,仅需少量的珍贵样本即可完成全长BCR文库构建,突破性实现‘微量不降维、低丰无偏倚’,即使在肿瘤微环境、神经免疫等极端样本场景下,也能精准捕获每一个免疫应答的‘分子指纹’。

- 超微量建库:仅需少量即可完成全长BCR扩增,支持脑脊液、穿刺组织等稀缺样本分析;
- 无偏倚扩增:基于5’RACE原理,避免多重PCR引物覆盖不全导致的克隆丢失,真实还原BCR多样性;
- 临床级灵敏度:检测限低至0.001%,精准识别肿瘤微环境中的耐药克隆或自身免疫病的低频致病性B细胞
具体详见:ImmuHub®免疫组测序服务焕新体验|TCR & BCR七链联检,科研与临床检测全面提效。
作为免疫组库研究的”透视镜”,BCR-Seq技术通过高通量测序揭示了B细胞受体多样性背后的生物学密码。从样本制备到数据分析,其标准化流程为免疫研究提供了可重复的解决方案——以ImmuHub® 5’RACE Ultra为代表的创新技术,凭借其高灵敏度、全长覆盖和低偏好性优势,正逐步突破传统建库技术对稀有BCR克隆的漏检瓶颈,显著提升数据可靠性。

艾沐蒽专注于免疫组测序领域多年,开发的ImmuHub®技术平台方法全面,检测物种多样,建库方法具有灵活性,致力于为各大高校、医院、科研机构、企业等提供优良的科研服务。

ImmuHub®部分科研方向
ImmuHub®适用基因座
部分数据分析结果展示
杭州艾沐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是国际前沿的专注于免疫驱动医学技术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创始人团队来自美国芝加哥大学,在2010年开始使用免疫组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开展各种疾病相关研究,于2016年通过自主研发,全国首家推出NGS-MRD血液肿瘤微小残留病(MRD)检测Seq-MRD®,荣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并授权泛生子使用。同时,公司拥有Immun-Traq®肿瘤治疗伴随诊断、Immun-Cheq® |免疫力测评以及ImmuHub®免疫组测序科研服务产品,并布局有基于AI机器学习算法的T-classifier®肿瘤早筛、单细胞测序、TCR-T和抗体发现等平台管线。目前为止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其中包括: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IF:158.5), Nature(IF:65),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IF:40), 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IF:24), Nature Communications (IF:17)等多篇高分杂志。公司构建几十项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为核心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为医院临床、生命科学研究、新药开发等提供解决方案和产品。艾沐蒽专注于通过解码适应性免疫系统来改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并致力于推进免疫驱动医学领域发展。